2014-04-01-11-44-00_deco  

 

今晚聆聽的演奏家吉拉‧普雷〈Gérard Poulet〉是位法國人,1956年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首獎得主,承繼傳奇小提琴家謝霖的法比學派正宗傳人,開場的第一首曲目普朗克小提琴奏鳴曲,作品119。普朗克為法國作曲家,他反對德澳後浪漫的厚重和聲,並以優雅的旋律、簡潔的曲式做為特色。這算是我第一次現場聽這首曲子,普雷與他的夥伴川島余理配合得相當有默契,許多極小樂句的換句;小縫隙中拿捏得相當精準,整首聽下來有朦朧美的感覺,普雷在運弓上控制得非常好,讓音色保持在P - PP- PPP 這三種音量的範圍內,且無軟弱無力的虛弱聲,最重要的是不失美感。普朗克運用簡單的音樂線條自由流暢的旋律,表現出複雜的情感。此曲三首樂章,大師普雷所詮釋的風格並無因為樂章分,而有所太大的差異,可以完全聽出浪漫且自由無拘束的音樂的風格。

 

上半場第二首貝多芬A大調第六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30之一,作品30之二、三,分別為第七號與第八號。下半場前兩首曲目是大家而熟能詳的,一首是拉赫曼尼諾夫練聲曲,作品34之14、一首是降D大調第18段變奏,選自《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作品43。第一首曲子原是給人聲來唱,沒有歌詞又被稱無言歌,全曲皆用母音來演唱,1915年拉赫曼尼諾夫將此曲改編給數種樂器,此為小提琴版本。第二首曲目該原曲原有24段變奏,是給鋼琴與樂團的作品,其中第18段變奏為大家耳熟能詳的電影《似曾相識》被作為背景音樂而聲名大噪。演奏家普雷,把最擅長的抒情浪漫的風格,在兩首改編曲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溫暖的音色讓聆聽者心情也跟著美好了起來~ 下半場是以貝多芬c小調第七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30之2作為結束,不過現場觀眾還是意猶未盡,不斷的喊安可,請他出來再拉幾首。安可了三首,最後一首安可曲與蘇顯達教授一同演奏蕭士塔高維契小提琴二重奏的作品,甜美又有趣的樂曲風格,結束了今晚的演出。

 

arrow
arrow

    elainetang4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